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

时间:2024-09-08 23:36:15
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

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大雁作为一种人格精神的代表,象征着在中国延续几千的儒家文化,大雁象征着象征着男女双方信守不渝。下面具体分析下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

  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1

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在大雁并非单只独立活动,而是以雁阵的形式存在,即使雁阵并非都是年轻的大雁,这些年轻的大雁并没有抛弃年老的大雁,反而将其保护得很好,这种不放弃、尊老、敬老的精神也正是儒家所提倡的。

大雁除了象征仁义,在古人的生活中也常常将其用于婚嫁,所以大雁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一、大雁之于古人

大雁最让人敬佩的除了其所表现出的仁义礼智信外,也是一种人生理想的象征。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字面意思是燕雀怎么能够知道鸿鹄的志向的远大呢?

其深层则是寓示普通人怎么能够了解英雄人物的宏伟之志,将大雁比喻成一种能够保持自己独立人格、有卓越的才识、不委曲求全的隐士,可见古人给予大雁一种很高评价,也是对自己能够人生理想的最高目标的一种期望。

此外,还有一种游子、征人归家的象征。在《吕氏春秋》中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我们都知道“北雁南归”这四个字,其意思是大雁作为一种候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迁徙,春天就回到北方,等到冬天的时候就向南迁。

这也就是喻示游子、征人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是游子、征人对自己思乡之情的一种寄托。

大雁之于古人最主要是表现在爱情方面,这是从古至今都让人们羡慕的,即专一、忠诚于爱情的精神。

大雁的雁阵中通常都是雌雁和雄雁两两相配,从一而终,如果有其中一只死了,那么另外一只就会孤独终老,直到自己死去,但是不会再去找另一只新的雌雁和自己相配。

这种忠诚于爱情的精神正是古往今来的男女婚姻爱情生活中所缺少的,也正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在爱情中无论男女,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忠诚于自己。

虽然有的结果未定,但是至少希望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能够互相给足对方安全感,古诗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正是古人对大雁这种专一、忠诚之心的褒奖,更是羡慕。

二、大雁之古人婚嫁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尤其注重等级制度和男女关系,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女性的要求要高于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这是对古代女性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看出女性在古代包括在现代某些家庭的女性观念中,女性一直被看作是一种附属品而存在,在未出阁之前是从属于自己的父亲,在出嫁之后,其转变为丈夫的附属品。

所以出嫁之后的女子除了夫家就再也没有真正能够容纳自己的地方,因此,古人在儿女婚娶时希望夫妻二人能够长久相伴,常采用一些能够带有吉祥、幸福、长久、美满的寓意的事物,将其放到男女婚嫁的仪式中。

大雁以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的特征而被人们所注意,及其时常相伴而行且彼此忠诚于对方被人们看中,并用于男女婚嫁仪式的全过程,成为一种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此外,大雁在飞行时是按照雁阵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寓意着婚姻嫁娶之事由父母做主,不能超越长幼尊卑的界限,加上大雁比较容易捕捉。所以大雁就被用于婚礼的各方面。

整个中国古代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礼仪方面的发展都将春秋时期的周朝作为源头,而周朝所延续下来的礼仪就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基本,婚嫁之礼也不例外。

《礼记·昏义》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古人的婚嫁本字是“昏”嫁,是指女子的出嫁是在黄昏进行,这是源于古代的抢婚的风俗,黄昏光线较暗,不容易被人发现。

从周朝流传的结婚的“六礼”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多多少少都会和大雁有一定的关系。

  

纳彩,是由男方请媒人代表自己及家人向女方提亲,表示自己想与女方结为夫妻关系的要求。

《礼记》说:“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也就是说提亲时媒人不能空手去,需要带礼物,这里所带的礼物正是大雁南。

问名,是指当女方家里同意与男方成婚后,媒人要送上大雁用以“问名”。《礼记》:“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其意思是去问名时也要送上礼物,其礼物还是大雁,在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问名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让男方家里知道女方的名字,并测算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其次是判断是不是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女子。

纳吉,媒人将从女方家问到的生辰八字带回男方家由男方进行吉凶的测算,在测算完吉凶之后,若是吉兆,媒人要再次送上大雁,告知女方家里结果,这也被称为“纳吉”。

至此男女双方算是订婚,这即是一种吉兆,就用吉祥的事物来对他们表示祝贺和希望他们能够像大雁那样长相厮守、忠于彼此的期盼,由于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男女双方彼此是没有选择权的',而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间接表现。

这前三个阶段是古代男女婚嫁之事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三个阶段,有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婚嫁之事将无法进行下去。

班固《白虎通义嫁娶》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这就说明了使用大雁的原因,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有自己的时节,而男女青年也有自己的年龄限制,尤其是女性,所以婚嫁之事要选择在男女双方最合适的年纪来举行,且男女如果双方已经完成了“纳吉”的仪式,那么双方就要对彼此忠贞,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抛弃对方,和对方同甘共苦。

《周易·恒》记载:“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女方则要更加严格遵守“三从四德”和男女有别的要求。男女结婚也是有顺序的,如果自己的哥哥或者姐姐没有结婚,那么家中的弟弟妹妹则不能结婚。

所以大雁也是一种不可僭越的家庭等级制度。接下来的三个阶段虽然没有明显要求有大雁,但是对男女双方美好的祝福和大雁有密切的关系。

纳征,是在男女双方完成“纳吉”之后,男方向女方家送彩礼,这项仪式完成之后,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就算是正式确定下来了,男方就可以迎娶女方回家。

送彩礼也是有讲究的,送彩礼的时间要选择偶数的黄道吉日,且媒人、男方父母、男方的姑妈一同将彩礼送到女方家,彩礼除了金钱外其他的东西都必须是双数,这也就间接体现了希望夫妻两人能够长久相伴,像大雁一样双宿双飞。

请期,就是男女双方选择良辰吉日确定婚期,在请期是需要用到大雁,此外在日期的选择上要选择农历的双数的吉日,这也是大雁的一种象征意义,以此来祝愿男女双方长长久久。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亲迎,在亲迎的仪式上要有“奠雁之礼”,随着人们对于礼仪的简化和原本属于贵族和士人的礼仪逐渐地用于平民百姓和商人的通俗化过程,使得亲迎中的“奠雁之礼”就被后来我们最熟知的拜天地的形式所替代。

至此,男女婚嫁仪式全部完成,可见大雁在古代男女婚嫁之事中大雁在其中具有的特殊的象征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礼仪之邦,我们对仪式的重视是可以在历史发展的沿革中看到痕迹的,有些礼仪至今保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仪式的重视不亚于对生活中其他重要事件的重视,家作为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小家庭的新组建是两个大家庭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事。

大雁以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的特征,被选入我国古人最为重视的婚嫁之事中,足见其所喻示的特殊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古代包括现代夫妻所期盼的忠诚、长久、幸福、陪伴的美好愿望以及等级制度的观念。

  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2

“鸿雁传书”的传说对大雁正面形象体现最为典型。关于“鸿雁传书”的传说有两个,一个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十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称其为“雁使”,称信使为“雁足”。这些美名,体现人们对大雁的高度赞美。

另一个流传在民间。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

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看到大雁捎来的血字家书,薛平贵感动不已,更加思念妻子。后来,他历尽艰险,屡创难关,十八年后归来,与王宝钏寒窑相会。这个故事反映出大雁信守承诺、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艺术作品中的大雁形象美好动人

我国古代很多诗歌中都有大雁的影子,如:“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韦承庆。《南中咏雁诗》)”“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吕氏春秋》)”“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李商隐《霜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剪梅》)”“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温庭筠《苏武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

等等。这些优美的诗句,或者表达了作者对时序变迁的感慨,或者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亦或反应了自己身陷囹圄、无法摆脱困境的一种无奈。但无论表现哪种情愫,作者都把大雁作为寄托对象,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大雁的信赖、喜爱和歌颂。

  

音乐、舞蹈、绘画及摄影作品中,以大雁为题材的比比皆是。其中,《鸿雁》是一首流传久远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

由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先生填词并制作:鸿雁 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 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 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天苍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 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 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鸿雁 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 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酒喝干 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当我们听到这曲《鸿雁》,不难产生共鸣,歌声里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于是家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

大雁喜结群,常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成百上千的大雁,南迁北返,蔚为壮观,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他乡的伤感。大雁引颈鸣叫时,声音高亢、凄厉、绵长,传之久远,特别能够激起人们的忧伤之情,古人就有“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的诗句。

而薛平贵征东时其妻求助鸿雁传书的凄美传说,更使人们对待大雁像对待信使一样,有一种寄托情思的民族认同感。歌词中的人见到雁,触景生情,从大雁的境遇想到自己的境遇,用自己的感受猜度大雁的感受,人雁相惜,人雁合一,达到了高度吻合的境界。

有关鸿雁的舞蹈、绘画及摄影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作品大都借助大雁,或多或少寄托了人们对大雁感激、信赖、友好之情。

  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3

大雁在我国古代文化里被认为是禽中之冠,因为雁群里会照顾老迈的大雁,并在雁阵中让老雁领头,加上大雁机敏、忠贞,所以大雁被认为是仁、义、礼、智、信俱存的'一种动物。 古代诗歌里经常会赞美大雁,比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都是在大雁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或者志向。大雁这种动物集体生存,与其他像狼、猴子之类的群体动物不一样,它们不会将年迈的大雁赶出去,而是会为它们养老送终,并且在结雁阵的时候,老雁会飞在头上,壮年的雁会排在后面,这与中国文化里讲究的尊老爱幼,恭敬谦卑不谋而合。

而且大雁警觉机敏,在雁群落地觅食休息的时候,会有孤雁进行放哨,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飞到空中躲避,猎人和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大雁因为一生只有一个伴侣,是忠贞之鸟,所以古代会用大雁作为聘礼,寓意夫妻可以白头偕老。

《大雁有什么象征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